茯苓的功效与作用(有利水渗湿、宁心安神和健脾效果)

时间:2023年09月09日 10:19 | 来源:西安社保查询网 | 阅读量:12

茯苓有着四时神药的美誉,性味平和,属于药食同源的食物。商家把茯苓研磨成细末,然后制作成各种零食,常见的有茯苓饼、茯苓馄饨以及茯苓膏等,营养价值极高。茯苓能起到利水渗湿、宁心安神和健脾效果,总而言之,茯苓的药用价值很强大。

茯苓究竟神在哪里?

1、健脾

茯苓能起到培补脾土和健脾益气功效。跟苍术和白术等中药相比,茯苓健脾作用并不是很强大,不过常常用于治疗脾虚症。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说,脾主运化,脾虚会造成运化无力,运化无力就会生湿,所以脾虚者伴有湿浊内生。脾虚者除了补虚外,还需消除停滞在体内的湿浊,茯苓是最好的选择之一,可以跟其他补脾药物相配合,如党参和黄芪,还有山药以及人参等。

2、利湿

茯苓能起到利水渗湿效果,不管是哪种因素所引起的水肿、排尿不利、身体沉重且难以转侧,都可以用茯苓来调理。大自然界中的茯苓呈现粉质的,特别细腻,分子小且密度细,所以吸水能力强大。水维持生命活动,但体内水分太多就会影响阳气生发,从而诱发疾病。这种情况下可以用茯苓排出体内多余水分,改变水循环。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有利水渗湿、宁心安神和健脾效果)-第1张图片-西安社保查询网

3、宁心安神

茯苓能起到宁心安神效果,常常用于治疗心神不宁,缓解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以及心悸等问题。心神不宁无论是虚症还是实症都可以选择茯苓,茯苓跟养心血和补心气的中药联合用来治疗虚证;痰湿或痰浊、淤血郁阻和痰饮可损害心神,同样也可以利用茯苓。

茯苓搭配什么祛湿效果更好?

1、黄芪

黄芪性温味甘,除了补气固表外,也能起到利尿生肌效果,常常用于治疗气虚症状,如自汗、水肿以及乏力等。土茯苓能起到解毒除湿功效,同时也能利关节,常常用于治疗湿气郁结所引起的症状,而且也能缓解脚气、疥疮等症状。茯苓跟黄芪和猪骨共同制作成汤,能达到健脾益气效果,祛湿效果更好。

2、陈皮

陈皮属于祛湿健脾药,跟茯苓搭配在一起,不仅仅健脾利湿,而且也能去除体内多余脂肪和化痰。把陈皮和茯苓共同放在杯子中,加入开水冲泡,焖5分钟后代茶饮用,特别适合女性。

3、薏米

薏米属于健脾除湿的食材,把薏米跟茯苓共同制作成粥,每天早晨和晚上分别喝一次,祛湿健脾效果翻倍,而且也能达到瘦身减肥效果。把茯苓和薏米全部冲洗干净,薏米提前放在水中浸泡120分钟,然后共同放在锅中加入水,大火烧开之后再用小火一直把薏米煮熟为止,最后加入冰糖调味。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有利水渗湿、宁心安神和健脾效果)-第2张图片-西安社保查询网

《伤寒论》用茯苓方法

《伤寒论》用茯苓共15方,24次。用于健脾利水、消饮定悸、宁心神等几个方面。

(1)健脾利水:《伤寒论》有8个方子用茯苓健脾利水,主要配伍白术及猪苓、阿胶。方子是:五苓散、附子汤、真武汤、猪苓汤、麻黄升麻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四逆散的加减法及小青龙的加减法。

(2)消饮定悸:《伤寒论》用茯苓消饮定悸有5个方子,主要配伍亦是白术。方子是: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理中丸加减法及小柴胡汤的加减法。另外,在真武汤中,茯苓不仅是健脾利水,也还有消饮定悸的作用。

(3)宁心安神:《伤寒论》用茯苓安神的有两个方子,主要配伍也是白术。方子是:茯苓四逆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另外,猪苓汤中茯苓除健脾利水外,也有宁心安神的作用。

《金匮要略》用茯苓的方法

《金匮要略》之用茯苓与《伤寒论》一样,也是用在健脾化饮,其运用变化从原则到具体,各臻化裁。

(1)治疗痰饮的原则:治痰饮病,《金匮要略》指出:“当以温药和之。”又说:“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按胸胁支满,目眩,是痰饮病的主症,饮为阴邪,得阳则化。苓桂术甘汤通阳利水,即“温药和之”之意。而此方中茯苓用4两,桂枝3两,白术3两,甘草2两。以茯苓淡渗以利水饮,桂枝宣导以行阳气,白术祛湿健脾,甘草和中益气。同为补土制水之剂。

(2)治疗痰饮的具体方法及变化:《金匮要略》对内饮外寒证候的饮病,有小青龙汤温肺散寒。但服用以后的辨证,有一系列的治法:如气冲的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本方茯苓又是主药之一);而气冲已平复,饮邪复动,则改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本方茯苓用4两,为各药之冠);咳满平止,又出现口渴,冲气又有复发,则当作支饮论治,用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半夏汤(本方茯苓用量4两,为主药);当水去形肿,面热如醉,则用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仁黄汤(本方茯苓亦用4两,为主药)等。从这些饮病变证变方来看,方中用茯苓是不可少的,值得重视。

(3)治胸痹证:《金匮要略》说:“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这种胸痹是由饮气阻塞所致。除用杏仁宣肺利水外,方中用茯苓淡渗利水,导水下行(本方茯苓用3两,为主药)。

(4)治“咽中有炙脔”:《金匮要略》说:“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炙脔”是烤肉。咽中像有物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此证多得于七情郁结、凝痰结气所致。用半夏厚朴汤调气散郁。半夏厚朴汤虽以半夏、厚朴名方,而茯苓用量为4两,仅次于生姜。

(5)治“寒气厥逆”证:《金匮要略》说“寒气厥逆,赤丸主之”。证为寒气夹水饮闭阻阳气所致。故重用茯苓配合乌头、半夏、细辛等以散沉寒痼冷。

(6)治“心下痞坚”证:《金匮要略》治“心下痞坚,支饮喘满之证,用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本方用茯苓4两渗水下行,以治痰饮凝滞成实之证。

(7)治“反胃”证:《金匮要略》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此为脾虚不运,胸中停饮,胃失和降所致之吐而渴证。方茯苓半斤为主治之。

(8)治“悸”证:《金匮要略》治心下悸,脐下悸之方中用茯苓者,茯苓甘草汤外,尚有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五苓散、真武汤及用方后说:“悸者加茯苓2两。”之所以用茯苓者,均取茯苓利水定悸之功。

(9)治皮水证:《金匮要略》用茯苓治四肢肿,四肢聂聂动的皮水证之方为防己茯苓汤。此方茯苓用6两,防己、黄芪、桂枝各用3两,甘草2两。用茯苓之利水渗湿以配合他药之发汗、行阳、养正、实表。

(10)治小便不利证:《金匮要略》用茯苓治小便不利证,包括由痰饮、水肿、消渴、淋证及虚劳所致的小便不利。各证病机不同,病情轻亦异。故而用茯苓所配组之方药亦不同。用茯苓以通利小便之方有五苓散、茵陈五苓散、猪苓汤、栝楼瞿麦丸、真武汤、肾气丸等。

(11)治虚劳不得眠:《金匮要略》治“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方中用茯苓安魂养神,以助酸枣仁养血镇静安神之功,并有导热下行,清热除烦之效。

(12)治肾着证:《金匮要略》所说“肾着”证,是指病人身体重,腰冷如坐水中,腰重如带五千钱,用甘姜苓术汤(即肾着汤)。方中茯苓、干姜各用4两,以除蠲。全方用治脾湿寒阻于腰所致之肾着证。

(13)治虚劳风气及妊娠病症:《金匮要略》有薯蓣丸治“虚劳”,而“风气百痰”丸中亦用茯苓,再是治妊娠症病用桂枝茯苓丸。

除以上仲景方有茯苓外,历代医家用茯苓的更是不胜枚举。总不外乎以茯苓健脾渗湿、消水宁神之作用。

余用茯苓

茯苓是我常用、喜用之佳品,健脾和中、渗湿利水固是主要功能,关键还在于配合他药之适宜。

如用其补脾则常与白术同用;中阳虚者常与干姜配互;用于固摄治下利,则常与苍术、薏苡仁同用,用于宁心安神,则常以朱砂拌后与酸枣仁、灯心、柏子仁合用,这些也是人所皆知的常用法。

而治肿瘤,我亦常用茯苓合猪苓,每剂用量都在15~20克。这大概是因为茯苓和猪苓的水溶性葡聚糖都有提高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历来都视茯苓为常用补药,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十全大补汤等各类补药多用之。《本草正》说:“茯苓补少利多,多服最能损目。久弱者极不相宜。”此虽为一家之言,但“补少利多”一语,可以说明茯苓所以列入利水渗湿药章内而不列入补药章内之原因。

温馨提示

总而言之,茯苓有强大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但并不适合所有的人群,特别是阴虚火旺者。因为阴虚火旺者体内津液较少,影响阳气生发。茯苓起到利水渗湿效果,阴虚火旺者食用茯苓后会变得更加干燥,从而让症状进一步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