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处暑简介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时至处暑,已到了高温酷热天气“三暑”之“末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
处暑,是一个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处”的本义是“止息”、“停留”的意思。《说文解字》曰:“处,止也。“处暑”表示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暑气开始消退。“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一致: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南方流传“处暑十八盆,天气自然凉”之说,意思是处暑之后,人们每天还得用一盆水冲凉,待洗过18盆,到了白露后,才真正感觉到秋凉。虽然天气没有立即转凉,但此时已显出天高气爽的初秋特征。早晚凉风习习,时不时还会下一场细雨,正是“渐有新凉递好秋”。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是“止”的意思。
处暑,标志着炎热到了尾声,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
处暑当天,太阳直射点已经由夏至日的北纬23°26′(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到北纬11°28′。北京城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也由夏至的73°32′(最大值)降至61°34′,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太阳开始偏南了。随着太阳高度角的继续变小,太阳所带来的热力也随之减弱。炎热的酷暑已过去,但此期间仍然会不时出现短期的回热天气,真正进入凉爽天气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通常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加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这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其原因除了前面提到的太阳辐射减弱外,还因为此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开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而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小露锋芒。不时出现的短期回热天气正是因为不断南退的副高时不时短暂性北抬,使得刚刚退出副高控制的地区又重新回归连日晴朗、日射强烈的高温暑热天气。另一方面,开始活跃的蒙古冷高压将带来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使得我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结束。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往往带来大风天气;如果此时正好南方有暖湿气流向北输送,则会形成一场降雨。每每风雨过后,人们便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
古人将处暑节气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一候鹰乃祭鸟:鹰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肃气,开始大量捕食飞鸟,并且先陈列如祭而后食。
二候天地始肃:秋意渐浓,天地万物也因为感受到了凉意而开始凋零。
三候禾乃登:“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像黍、稷、稻、粱等禾类农作物马上就要成熟了,即将迎来丰收季。
古诗欣赏
《秋暑·其二》
宋·杨万里
追凉能到竹溪无,隔水斜阳未肯晡。
剩暑不蒙蕉扇扇,细云聊倩月梳梳。
处暑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 ,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
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时间点为公历8月23日,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黄河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天文专家称,处暑当天,太阳直射点已经由“夏至”那天的北纬23°26′,向南移动到北纬11°28′。北京城区,白昼长度已经由夏至的15小时缩短到13小时25分钟,正午太阳高度也由夏至的73°32′降低至61°34′,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太阳开始偏南了。随着太阳高度的继续降低,所带来的热力也随之减弱。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处,
止也,
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我国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还有放河灯、开渔节和泼水的习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