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百遍下一句是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时间:2023年08月20日 16:57 | 来源:西安社保查询网 | 阅读量:20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 音】:dú shū bǎi biàn,qí yì zì xiàn

【释 义】: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出 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老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明面上是说把一本书或某学术方面的资料读够一百遍,就能理解其中之含义。

实际上,这里的“百遍”,并不是规定要读到一百遍,而强调的是一个概数,是强调重复读书的重要性,直到把一本书读懂模透为止。

“重复”是学习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大多数有才华的先辈们都是这么干的。古人还讲过,“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就是说我们读书不要学小猫钓鱼,而是要专一,要静心研读,反复思考,定能悟出书中的“颜如玉,黄金屋”所在。

一本好书,多次的重复阅读,如果每一次都能从书中悟出一个为人处世的道理,日积月累,必将开阔自己的思想与远见,会让你往后的人生道路上少走些弯路,对自己以后的人生也一种指导。

相关成语

读不舍手

读书种子

读书得间

读书君子

读书破万卷

读书三到

读书三余

读书要三到

【作者】朱熹

【朝代】宋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我曾经说过,读书要专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即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注释

1.误:错。

2.倒:颠倒。

3.牵强暗记:勉强默背大意。

4.见:同“现”,表露出来。

5.晓:知道。

6.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7.急:重要,要紧。

8.矣:相当于“了”。

9.岂:难道。

10.乎:吗,语气词。

11.余尝谓:我曾经说过。谓,说。

作者介绍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家境穷困,自小聪颖,弱冠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历高孝光宁四朝。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亦称考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