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镇属于哪里(长安区引镇的历史溯源及展望)

时间:2023年08月11日 22:00 | 来源:西安社保查询网 | 阅读量:274

引镇,又称“引驾廻”,素有“万人集”称誉,位于西安市东南的秦岭北麓终南山下,距西安约30公里。其境东毗蓝田县,南接柞水县,处于三县结合部,地理地位十分重要。由于地处古长安通往岭南的汤峪、库峪、大峪口之间,西汤、雁引、引鸣、引大公路在此交汇,西康铁路穿境而过,是贯穿神州南北的大动脉。引镇设有客货二级站,交通四通八达。古代这儿既是京城长安东南的关防要地,又是货物的集散重地与商业重镇。从明末清初乃至民国,这儿就成为关中重要的商业名镇。引镇、秦镇、哑柏、灞桥号称关中四大古镇,名扬三秦。

引镇属于哪里(长安区引镇的历史溯源及展望)-第1张图片-西安社保查询网

关于另一地名“引驾廻”,古老而遥远的传说有几个,但都与引驾回有牵连:一说汉武帝在上林苑广阔的皇家林苑狩猎,那时这儿林深草茂,致使这位帝王迷失方向,被当地一老人发现后引驾而回;第二种传说是唐太宗率群臣围猎兴致极大,以至天黑迷路,后经尉迟敬德引驾而回;第三则说是唐玄宗携宠妃杨玉环去汤峪游玩路经此地迷途,被大臣引驾而回。这些动人的民间传说,愈使这座古镇,显得古老而迷人。

据史料载,“引镇”之名是明以后才出现的。在《旧唐书》中,引镇这个地方当时称为莎城镇。一些学者认为《旧唐书·昭宗本纪》曾记有唐乾宁二年(895年)长安城发生承天门事变,昭宗李晔出走的路线是从启夏门(今大雁塔西南)出逃,中间经樊川华严寺小憩后至莎城镇,以后再至大峪口,那时,并无“引镇”这一地名,无论从方位还是周围村落地名参照看,“莎城”就是现在的“引镇”。据考察,在今引镇五堡处,曾掘出古城镇遗迹,址上曾长有许多莎草,莎城镇,就是以莎草命名的。

据长安咸宁县志记载,引镇在北魏西魏时属山北县辖,唐代为万年县莎城镇。关镇峰的《陕西地理沿革》就曰:“莎城镇故址在长安县南六十里,唐乾宁二年李茂贞率领岐兵进攻长安城,唐昭宗李晔从启夏门逃出,奔南山莎城镇,即此。”至宋代,莎城镇废败为村落。到了明初,人口增加,明洪武初在西安外围设立卫所,当时引镇为西安右卫,因卫所守领姓尹,遂称尹家卫,今引镇西南有尹村,亦可佐证。民国因传说称引驾廻。引镇古老的传说和悠久的历史,更使这座关中名镇增添了神奇的光彩与迷人的魅力。

由于引镇位于京城长安之东南,距库峪、大峪、汤峪峪口不远,所以这儿成为秦岭之南进入关中和从关中进入陕南汉中乃至湖北的重要通道,既是关中物资与陕西物资出山入山的集散地,自然也是军事出入的重要关隘。所以从古至今,这儿也就成为兵家争夺的要地。汉代,刘秀被王莽追赶时曾经过这儿进人汤峪而到达河南。唐代黄巢起义兵败从长安撤离时,“阴为遁时”,发兵3万,扼守蓝田至武关(今丹凤县东南武关)的道路以备逃出唐军的包围圈,转战河南。以后义军由蓝田入商山就是由汤峪、库峪、大峪入山过岭的,至今引镇南大峪还有黄巢试剑石等传说象征物。李自成农民起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都是夺取引镇进而威逼西安的。1932年冬,红四方面军就是经引镇东南的库峪口出山,经大峪口、胡留、白道峪、四皓、留村、天子峪口、子午镇、内苑、沣峪、祥峪西进的。1934年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决定向鄂豫陕边境进军,创建新的根据地。从蓝田出山,经焦岱、引镇时镇压了当地的恶绅,发动群众分粮、分盐、分衣物,动员青年参军,使西安守敌大为震惊。历史上,引镇一直是西安关防的要地,明代称之为“尹家卫”就是西安外围设立卫所,直白地说,就是西安城防驻军,是保卫省城安全的。

由于引镇地处入陕要隘,处于货物集散重地的地位,因而,较早地成为古长安东南的商业重镇。

到了清代,这儿商业日臻繁盛。至辛亥革命前后,引镇的一些商号已有相当规模了,这些商号,主要经营秦岭以南各地土特产,比如大麻、生丝、生漆、桐油、木耳、牛皮、棉花、鹿茸、麝香、天麻、黄连、党参等。当时,除经营当地人民需要的粮食、蔬菜、油、酒、调料、柴草、牛、骡、马、羊、木材及木器外,就是岭南山民们的生活必需品,特别是食盐经营数额最大。由于引镇坐落于秦岭山根,秦岭各峪出产的扫帚尽数聚集于此地,不只供当地秋、麦两忙用,还远销到山西等省的许多盐场去。特别在食盐销售范围限制严格的当时,我省东南各县食盐供给全仰仗于山西潞盐,引镇实际成为山西潞盐贸易的必经之道,在一定意义上说引镇的繁盛,得益于这儿是食盐的通道与集散地。

辛亥革命前后引镇的商号,相当一部分已颇具规模。初期资金比较雄厚的有“永丰德”、“山云德”、“崇德元”、“乾顺和”、“乾顺祥”等。“永丰德”在镇安还设有分号,每年据说仅收地租就达三百石,仅睢阳、晏安涧在该号存款现银就有二万两。“山云德”系当时辛亥革命新军兵马大督都张云山出资开办的。辛亥革命新军领导之一,夺取政权后曾任民初陕西财政长的惠春波出资开设“乾顺祥”。蓝田县与长安县引镇毗邻,“崇德元”为蓝田财主孙家与引镇张家合资经营,该商号西安东关还设有分号。“乾顺和”是引镇一户刘姓出资设立的。除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商号外,其它商号还有许多。不只本地人在引镇办字号,外地人在引镇开设的生意也不少,特别是以善经营,具有经商经验的山西帮客商,他们在潞盐营销方面有着绝对优势。这些客商们一般都领有专营山西潞盐的“盐凭”,可以从产区的村盐场用不到销价三分之一的出场价直接购运,加上中间税收采费运费大约也只是销价的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的利润。食盐作为大宗商品,是绝对不愁销路的,因而盐商是绝对有利可图的。在食盐生意的剌激下,山西商人在引镇当时开设的著名商号有“新泰元”、“益生源”、“几厚生”等,这些山西商号资力一般较当地商号雄厚。当时潞盐从山西运抵西安,再用车运到引镇,然后从引镇运销山外各地,通过大峪、库峪、汤峪运抵岭南安康、镇安、柞水乃至湖北等地。这些商号大都经营秦岭以南的土特产,在潞盐运抵岭南时,商家亦经营岭南人民最急需的生活日用品,比如当地人需要的粮食、牛、羊、马、骡、蔬菜、酒、调料、火柴、火纸、麻纸、水烟等。他们出山时贩运上岭南的土特产生丝、大麻、木耳、生漆、桐油、黑白纸张棉花漆油、药材、牛皮等。当时政府对食盐销售范围限制很严,如果查出食盐销售中杂有硝盐、青盐,一经查出没收货物,处以罚金甚或绳之一法。稍负声誉的商号一般不染指。

引镇商号的兴隆,引发起酿造业的兴起,当时办起了烧酒、米酒、酱园、醋房等门店,尽管经历着潮起潮落的兴衰,可亦不失为当时一种商业风景。伴随着引镇门店的兴起,粮食牲畜交易也很热闹,特别是每逢三六九农忙前集日,街巷、空场人头攒动,人山人海,旺季可达三几万人,摩肩接踵,煞是热闹。当时还有扫帚市、木材市、牲畜市。土特产、农具、日用百货等,其交易量也很惊人。不只有引镇方圆农商赶集做买卖交易,远至河南、山西的农商户,也远道前来采买售卖。即使是背集,由于引镇货物集散地的功能已经形成,来往客商依然频繁。

在诸多商号形成之际,数家药铺也相继开业,其中最具影响的药铺是“益善德”。据姚文光先生回忆,该号系引镇西堡吴姓出资开办,药品注重质量,济世救人,对于急于购药者,即使手无分文,家人病情危急,不管认识与否,问明姓名,欠款写在木牌上……据说这家药铺直到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之前生意还十分兴隆。

在引镇商号较兴盛的清末民初这段时间,规模较大的商号集中于引镇北部,其原因在于当时相当多货物都是从西安这一路通过陆路转运至引镇的。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其前因后果的。由于引镇商业的发展,于是收税的关卡林立,当时税收无章可依,常常由收税人信口开河,令商家望之寒心。为了避其乱收税与勒索,交易渐向镇南转移。行商贩运的山货多从大峪、库峪山口而来,他们盼望一到就卖,虽售价较低,可早销早离免去了许多担心和损失,所以西安经营山货的商号不断南移,大有与大峪、库峪连接之势。而扫帚市场又分布于引镇北边,这主要是买家均在北方,大买主主要来自晋南与渭北的商贩。当时引镇的扫帚市场相当繁荣,自今当地流传有一句谚语叫“去引镇发扫帚去了”,此话虽为戏语,亦足见其扫帚市场影响之大。据一些业内老人说,当时引镇销往山西的相当一部分扫帚,并非农用,而是供山西盐场使用的。随着盐场的不断扩大,其扫帚销量也在不断增加着。由于商号的不断增加,车行马号也有了,旅店应运而生。随着商业竞争的需要,行会组织也应运而生,垄断市场的现象也随之产生了。

正当引镇商业与日俱升,兴旺兴隆之时,盘据在陕南的盗匪王明山亲率据说号称一师的喽啰,从秦岭深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昼夜兼程,于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黎明前,突然袭击引镇,攻战地方民团局,枪杀某部新招官兵三四十人,并将所有商号全月所卖货款(当时尚无银行信用社)抢劫一空,拉走商人、学校师生260余人,作为肉票(用人质索款)。一场浩劫之后,商铺有如惊弓之鸟,逃走的逃走,关门的关门,卖地的卖地,从此引镇商业一厥不振,直到解放前夕,还不能恢复旧状。

新时期,引镇商贸优势得天独厚,连接着关中、陕南两大经济区,是长、蓝、柞三县的物资集散地,一度因运输工具的现代化与交通的便捷,其作为集散地的地位曾有所失落。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西康铁路建成,并在引镇设立西康线长安境内唯一的包含客、货站的二级车站后,火车站开发区规划面积1000亩,东起半引公路,西至雁引公路,南起长安六中,北至东站。引镇东站的竣工一下提升了引镇这座千年古镇作为集散地的地位,火车的大运量,方便经济,引镇作为数条公路干线枢纽与交汇点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着众多商家来此发展。围绕引镇火车站幅射的三条城镇街道正在形成,以火车站为中心向三方幅射的各类功能小区开发建设工程已经开始。大型农贸市场、商贸街区门面井然有序,餐厅、旅社、影剧院、中小学幼儿园、医院等设施初具规模。作为西安市东南一座亮丽的商业新城引镇已经崛起,正放射着灿烂的光芒。引镇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